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

農夫甲乙丙

有人喜歡把兒童比喻為白紙,因為它給人純潔的感覺,人們給它畫上什麼,它就是什麼。不過,我想到另一個比喻。

小孩子不斷地成長,在成長的過程中,他們的好奇心會引領他們認識和適應自己身處的環境,他們會不停學習,甚至不自覺地學習,因為學習可以說是所有動物的天性。小朋友鼻子嗅到的,舌頭嚐到的;看入眼中的,聽進耳內的;皮膚所觸碰到的,心靈所感受到的,都會成為個人的經驗,經驗在成長中不停地累積,累積,累積,不斷在塑造自己。因此,兒童雖然純潔如白紙,但他們不會永遠是一張白紙──把白紙放在書桌上一年、五年、十年,它仍是一張白紙;但孩子們卻一直在變化。

我比較喜歡把小朋友們視作一塊一塊的沃土。為什麼?小孩子有無窮無盡的潛能──每個都有,但收成如何,要看農人的想法。甲農夫放著肥沃的耕地不管,植物生長依然茂盛,不過那些會是雜草;乙農夫積極控制野草生長,投入資金,選用適當的農業生產機器,又使用肥料,收穫當然較理想──畢竟,只要肯悉心栽種,總會得到成果的。不過,有時默默耕耘的農夫也不一定會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的。
撇除運氣和災害等無法預估的因素,農夫有沒有先了解自己的耕地是什麼土質?植物與土壤的關係密切,不同的植物會選擇性地從土壤中吸收不同的養分,對酸鹼度也有不同的適應能力。蔬菜較適合在微酸性的土壤生長,殼類作物在中度酸性的土壤上生長得較好,而强酸性的土質可種植馬鈴薯和紅酸莓等。要在强酸性的土壤上種蔬菜,未必不可行,但難免會事倍功半。不過有農夫會執意種菜,因為其他農夫都種菜──的而且確,種菜的利錢較佳。

家長們都望子成龍,教師們又愛徒心切:既要小朋友的成績優異,品德良好,又希望盡量發揮他們的其他潛能。魚與熊掌,可以兼得嗎?我相信可以,但不是全部人都可以。假如小朋友在某些方面明顯是拉牛上樹,那該怎樣辦?
丙農夫分散投資,在農地上生產多樣的農產品,例如除了種植穀物外,又兼養牲畜,這種多元化的生產,既減低失收或瘟疫帶來的損失,以賺取比較穩定的收入,又可以讓土壤中某些被虛耗的養分得到補充。加上在這個過程中,農人可以不斷觀察,看看哪些農產品會比較適合大力投資。

農地的說法只是一個比喻,培育學生或子女,乃是教育的大事業,當然不等同為了賺取利潤而進行的農業活動。「全人教育」向來是古今中外的教育烏托邦,由我國古代著重「六藝」,到至今仍常常被人掛在咀邊的「五育」,而西方多元智能學說的出現,對教育界的啟示更有著重大意義,這都在提示我們:無論是甚麼土壤,在農夫努力的耕耘下,都總能產出「自己」最豐碩的成果,除非所有農夫都只顧盲目地種菜。

沒有留言: